2003年4月20日,政大研究所考試當天,政大校園湧進了幾千位考生。當考試結束的鐘聲響起,我看見做為考場的大樓,考生瞬間魚貫而出,每個人的臉上都是相似的表情。而我竟然找不到我所等待的人,他,被淹沒在芸芸考生當中,彷彿是在考試這樣的大轉輪下,生產而出的物品,公平的制度,卻淹沒了個人的特質。考研究所,究竟是個人的需要?還是因趨勢而必要?

在大學聯考錄取率幾近於百分之百的情形下,高學歷已經是社會上越來越普遍的情況,大學學歷不再是光環,而是一般人的基本學歷。然而,隨著求學時間的延長,真的為我們的社會帶來了許多高材生,還是培養了一群養尊處優的大學生?

有許多人認為,大學生在校所學不完全是業界所需,大學生的素質也良莠不齊,所以在職場上,大學生當高中生用,碩士當大學生用已是目前大多數人的價值觀。但是,似乎很少有人真正去思考:為什麼需要高學歷呢?是不是自古以來陳腐的士大夫觀念所致:「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但再過幾年,「滿街都是大學生」的情況一定會逐漸變為「滿街都是碩士研究生」,那麼大家是不是又站在學歷的相同起點上競爭呢?

如何讓自己更有競爭力,是目前許多大學生深思的問題。於是,越來越多大學生選擇繼續升學,也許是因為大學所學不敷未來就業時使用,也許是因為需要碩士學位文憑作為就業的敲門磚,也許是想要在相關領域中繼續學術研究,或是涉略不同於大學所學的其他領域,以增加自己就業時的競爭力,更或許,只是跟著潮流一窩蜂的報名考試,以求心安。

不論如何,在這個以文憑為重的社會價值觀下,就業的壓力從應屆畢業生向下延伸到在學的大二、大三學生,似乎只能鼓勵學生深造以增加個人籌碼,雖然懷疑高學歷與證照的加分效果,面臨畢業即失業的困境,幾乎每個學生都還是選擇埋頭準備研究所考試,有些人明明對這個領域沒有興趣,也因為不想失業而勉強升學。也因此,考研究所,成了許多大學生為了增加實力的選擇之一。

這樣選擇升學的一窩蜂現象,最熱門的科系,例如:高科技產業如電子、電機、資工等,以及商管所如企管、資管、財經等,傳媒方面的研究所如:新聞、傳播、廣告等等。

為了考研究所,有越來越多人選擇求助於補習班,台、政、清、交的學生都有,而且從大二就開始補習的大有人在,理由不外乎是可以「速成」。由補習班教師來講解各家教授命題精華,學生考試便可無往不利。十年前,學生為考研究所而補習,多半會選在大四開學後才來,但近年來大學與研究所數量暴增,人人都覺得應該要考研究所,因此競爭變得激烈,補習的時間也就越來越提早,尤其是電子所、資工所、財經所與資管所等,五年前還曾經是以三年級學生為主,但現在已經是二年級學生的天下,大家都想搶得先機,先讀先贏。另一個促使大學生們早早到補習班報到的原因則是學校教的內容無法應付考試。再者,經濟不景氣,國內研究所考試變得非常激烈,所以學弟妹們會跟隨考取研究所的學長、姊腳步,到補習班;但是,也有很多人是因為想報考的熱門研究所與原就讀科系不同,而大學裡他系修課的資源並不豐富,在對該領域陌生的情況下,便到補習班報到。

不過,據中央大學電機系洪紹航表示,由於社會價值觀的變遷,加上電機相關行業的就業市場所需,於是電機系大多數人選擇繼續考研究所,雖然多半是為了碩士學位,但也是因為大學四年所學只是一些基礎,在業界工作根本就不敷使用,而研究所所接觸的領域,才是未來工作可以派上用場的東西。他認為,有了碩士學位,等於有了進入業界的入場卷,可以優先被相關業界所選擇,更受職場歡迎。

若是就傳媒這一方面而言,因為「年輕化」的需求,資深的傳媒人員已不再受歡迎,而剛踏出校園的新聞人,媒體也不考慮;現在最吃香的一群,是已經有一、兩年經驗的記者、編輯,因為不需付出很高的薪水,又不必花時間做教育訓練,成了職場上最吃香的一群。在背景上,新聞科系加專業知識的人最受歡迎,即大學非新聞系畢業、碩士唸新研所的求職者,因為具有專業領域的基礎知識,又受過新聞訓練,容易得到主管青睞。

據聯合報企劃組主編胡健蘭認為,就報社而言,他們不需要毫無經驗的新鮮人,大學生或是碩士,對業界來說並不是重點,重點是個人的能力,而不是個人的學歷。

或許讓大多數人選擇繼續升學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社會不景氣,為了逃避畢業及失業的窘境,於是寧願在兩年後再面對就業的問題。或是跟隨這一波風潮隨波逐流,跟著考研究所以求心安,但是其實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適不適合研究所這一條路。

天文所一位已取得碩士學位,正準備考博士班的鄭以文認為,當大學學位被認為是基本學歷時,考研究所成了一種趨勢,似乎不再是因為對學術領域有研究的興趣,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對該領域有興趣,甚至有許多人只是為了拿到碩士學位,混混噩噩過了兩年,那麼一個碩士的實力甚至有可能比不上一個懂得規劃自己未來,真正有能力的大學生。他覺得,越來越多人選擇唸研究所只是為了取得高學歷,並不是真正對學術研究有興趣,或許只有繼續念博士班的人,才是真正深思過,真的決定在學術界鑽研的人。

反思台灣的教育制度,從只有標準答案的填鴨,到多元入學的教改,始終沒有改變的是升學的壓力。改變考試的方法,並不能改變社會對文憑的價值觀,當大學學歷成了個人的基本學歷,就會有更多人希望自己擁有更高的學歷可以作為就業的墊腳石,或是因應社會當紅的產業,成了一般人選擇研究所的考量。於是仍有許多人到了研究所這樣專精的領域裡,仍然不知道自己的興趣究竟在哪裡?那麼繼續唸研究所是社會價值觀所造成的趨勢嗎?研究所考試,是不是不再是菁英教育,而成了九年國教的延續?

也因此,如何改變自己,加強自己的實力,或是扭轉現況呢?許多人選擇研究所,不單純是取得學位,更深一層的意義是:希望藉此增加個人的籌碼,在社會不景氣的情況下,讓自己不會面臨失業的波及。但是,兩年的時間,不完全是用來深造自己,更重要的是改造自己,這兩年,不單單只是在學業上繼續深造,真實的意義應該是藉由知識的獲取,進行自我的改造。改造的內容,應該遍及人生觀念、做事方法、思考邏輯……等。若是不能改變自己的本質,碩士生面臨的問題依然和大學生一樣,大家只不過把站到世界舞台競爭的時間,往後延緩兩年而已。於是,兩年之後,是否真的沒問題?關鍵就在於—這兩年的深造,是否能夠改造自己,提昇自己的競爭力。

在「滿街都是大學生」變成「滿街都是碩士研究生」的環境趨勢之下,大學生不繼續深造,出路必然會受到很大的局限。但若是深造之後,仍不能改造,前途依然堪憂。觀察現今大多數的學生有著得過且過的心態,態度不夠積極,也因而浪費了大學寶貴的四年;或是依然得過且過,繼續混過研究所兩年時間,寫出論文,拿到學位。如果能好好利用求學的時光,讓自己有所磨練的機會,在畢業前,好好包裝自己,培養自我的學習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的共識態度、創造出領導團隊。工作態度遠比專業能力重要,這方面的能力才是業界所看重的。

個人的價值與個人的能力成正比,一個人有多少價值讓企業願意花多少錢聘請,取決於自己有多少的能力。學歷似乎不是業界著眼的重點。研究所的世界畢竟是屬於學術的領域,對學術不是很有興趣的人,何不先投入就業市場磨練呢?當一個人真的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才會全心全意的投注在上頭,對於自己追求的目標才會有一股熱情。在知道自己有所欠缺時,再回到研究所,會更知道自己要的到底是什麼!

2003-04-2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ssra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