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喧喧嚷嚷了好久,當我終於盼到了開票結束,以為選戰終於可以落幕,沒想到卻是另一個撕裂的開始。

對於政治,其實一直是冷漠的,就社會學的角度來說,那個位置不管是誰來入主,社會還是會照常運作下去。只是既得利益者不同罷了,對於我們而言,日子是一樣要過下去的。

選前,政治語言的撕裂,將意識形態一分為二,政治人物掌握著議題操弄的能力,輔以媒體一窩蜂淺碟化的報導,於是人們也跟著選邊站。在閱聽人的選擇性暴露下,甚至只選擇自己所認同的媒體立場之報導,而對事情失去了該有的客觀。

選後,因票數過於接近,落選的一方情緒難平或許可以諒解,要求驗票也無可厚非,因為整場選舉的確有些許疑點及意外,有待釐清。(如果不是那場意外,我本來是不打算去投票了,窩在家裡唸書才是正確的。)

泛藍的抗爭行動,或許不只是單純的所謂輸不起,如果只是輸不起,總有接受輸贏的一天,如果只是輸不起,無法凝聚這麼多民眾的力量。這場抗爭逐漸轉化為一種意識形態的抗爭,是泛藍最後的一搏,泛藍領袖已經沒有什麼好損失的,他們退無可退。然而這樣的行動,或多或少會削弱原本支持泛藍的中間選民。

在泛綠執政之前,這樣的抗爭也是常見的場面,只是今天立場互換罷了。而身為目前全民的總統──這個全民包含泛藍和犯綠,陳水扁都該出面解決這樣的危機,而不是躲起來養傷,以為時間過了就會沒事。

這一場選戰,其中所付出的社會成本有多大呢?泛藍可能不用管,泛綠卻必須考慮。如果驗票以及司法裁決,都仍然是相同的結果,陳水扁要面對的是四年的治理危機。

--

〝面對這麼強烈的街頭抗爭,陳水扁是「贏了選舉,但失了天命」﹝win the election, but lose the mandate﹞,在四年前,雖然僅獲得百分之卅九的選票,但是最後多數選民卻不得不服氣,承認他當選總統的正當性。這次的選票,雖然有百分之五十,但是卻有另外一半不服氣,認為他的當選是靠僥倖,正當性反而大大降低。雪上加霜的是,在國際媒體普遍報導選舉有爭議的情形下,包括美國、日本等各國政府對選舉結果遲遲不予認可,要等待塵埃落定後再說,換句話說,國際方面的正當性也很低。

如此低的正當性,國際媒體已經指出,陳水扁的第二任將會產生「治理危機」﹝crisis of governence﹞,無論在國會還是地方,國親聯盟都會持續抵制,政府機制空轉、政策無法落實,比前四年只會更糟。 〞----2004.03.22 中國時報 〈不可忽視的危機〉郭崇倫

2004-03-2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ssra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